新闻资讯

新闻资讯

News

crumbs-icon当前位置:主页 > 新闻资讯 > 行业资讯 >

液化石油气胺液分离器:气体精馏的净化守卫

time-icon更新时间:2025-07-28点击次数:1984 来源:王润

在石油与天然气加工的复杂链条中,液化石油气(LPG)因其高燃烧值、便于储运的特性,成为重要的清洁燃料和化工原料。然而,刚从炼厂分馏塔或天然气处理装置产出的粗LPG,常含有硫化氢(H₂S)、二氧化碳(CO₂)等酸性气体杂质。这些杂质不仅腐蚀设备、降低产品品质,燃烧后更排放有害的二氧化硫(SO₂),严重污染环境并危害健康。脱除这些酸性组分,是LPG精制不可或缺的核心环节。以醇胺法(常用一乙醇胺MEA、二乙醇胺DEA、甲基二乙醇胺MDEA等水溶液)为代表的化学吸收脱硫脱碳工艺,因其高效、成熟和经济性,被广泛应用。而在此工艺的核心位置,担当着分离净化后LPG与富胺液(吸收了酸性气的胺液)重任的关键设备,便是液化石油气胺液分离器(LPG Amine Separator / LPG Polishing Drum)。它并非简单的重力沉降罐,而是保障LPG产品纯度、防止胺液夹带损失、维系整个胺法系统高效稳定运行的精密“气液分界守护者”。

胺法脱酸工艺的核心流程可简述为:低温的贫胺液(清洁胺液)在吸收塔内逆流接触粗LPG,通过化学反应选择性地吸收H₂S和CO₂,生成富胺液;吸收了酸性气的富胺液被输送至再生塔,在高温低压下解吸出酸性气,再生为贫胺液循环使用。而离开吸收塔顶部,初步净化后的LPG气体(或液化气),虽然大部分酸性气已被脱除,但仍不可避免地带出少量微小的胺液液滴、泡沫以及可能存在的固体颗粒(如腐蚀产物、降解物)。如果这些杂质未被有效脱除而随LPG进入下游储罐、装车设施或用户管网,将引发一系列严重问题:胺液损失增加了运行成本;夹带的胺液在后续LPG蒸发燃烧时会产生有毒烟气(如氮氧化物、醛类);残留的H₂S仍可能导致腐蚀和环境污染;液滴或固体颗粒会堵塞阀门、仪表和燃烧器喷嘴。因此,在吸收塔之后、LPG产品进入储罐或外输之前,必须设置高效可靠的LPG胺液分离器,对LPG进行最终的深度“抛光”净化。

LPG胺液分离器的核心使命,是高效移除夹带在LPG气相(或液化气流)中的微小胺液液滴(雾沫)和固体颗粒,确保产品LPG达到严格的洁净度标准(如总硫含量、胺含量、水含量、颗粒物指标)。其工作原理主要基于重力沉降、碰撞聚结、离心分离(如应用高效除雾内件)和深度过滤(如采用精密聚结滤芯)等多级物理分离机制的综合运用,而非化学变化。

当初步净化后的湿LPG气流(通常含有饱和水蒸气及夹带液滴)进入分离器筒体后,首先进入相对宽敞的初级沉降空间。在此区域,气流速度显著降低。在重力作用下,气流中携带的较大尺寸的胺液液滴(通常大于几百微米)和较重的固体颗粒,因其密度远大于气体,会自然沉降到容器底部。这个阶段主要去除的是较大、较重的夹带物。然而,对于大量的微小液滴(几十微米甚至更小)和轻质泡沫,单纯依靠重力沉降效率低下且耗时过长,无法满足连续化大处理量的工业需求。

为了提高对微小液滴的脱除效率,现代高性能的LPG胺液分离器普遍在沉降段上方集成高效除雾(除沫)内件。这是分离器的核心技术所在。常见的除雾内件类型包括:

  • 丝网除雾器(Wire Mesh Demister):由多层极细金属丝(如不锈钢丝、蒙乃尔合金丝)编织成致密的网垫结构。当携带微小液滴的气流穿过曲折的丝网通道时,液滴因惯性作用无法跟随气流急剧转向,与金属丝发生碰撞并被其表面捕获(润湿、吸附)。被捕集的小液滴在金属丝表面聚并形成大液滴,最终在重力作用下向下滴落至集液区。丝网除雾器对大于5-10微米的液滴有很高的脱除效率(通常>99%),压降较低,应用广泛。

  • 叶片式除雾器(Vane Type Demister / Chevron Separator):由一系列紧密平行排列的波形(或人字形)金属叶片组成。气流被迫在叶片构成的狭窄、曲折流道内多次改变方向。微小液滴在惯性力作用下脱离气流流线,撞击到叶片表面并被捕集。捕集的液滴在叶片表面聚并长大,沿叶片表面向下流入集液槽。叶片式除雾器通常能处理更高气速,对较大液滴(>20-30微米)效率高,且不易堵塞,尤其适用于可能携带固体颗粒或易起泡的工况。

  • 高效聚结分离滤芯(High-Efficiency Coalescing Separator Elements):对于要求极高分离精度(如要求胺液夹带量降至ppm级甚至更低)或处理非常细小液滴(<5微米)的场合,可在分离器最后一道防线设置专用的聚结分离滤芯。其内部通常包含亲水性(针对胺液水溶液)的聚结层和疏水性的分离层。微小胺液液滴在聚结层被强制聚并成大液滴,随后在分离层被排斥拦截,大液滴沉降收集,清洁气体通过。这种滤芯效率极高,但压降相对较大,需要更精细的维护。

无论采用何种内件,被捕集下来的胺液液滴汇集到分离器底部,形成液相层。这部分富胺液(或贫胺液,取决于具体工艺设计)需要被稳定、连续地引出,通常通过液位控制阀(如浮筒式液位调节器)返回胺液再生系统的闪蒸罐或富胺液总管,实现胺液的回收利用,避免损失。经过除雾内件深度净化后的干洁LPG气体,则从分离器顶部出口流出,进入下游的干燥、脱硫醇(如果需要)或直接作为合格产品输出。分离器底部通常还设有排污口,用于定期排放可能积聚的固体杂质或油泥。

LPG胺液分离器的设计与运行,必须充分考虑其独特的工艺环境与严苛要求。材料选择至关重要。接触介质为湿H₂S、CO₂环境下的胺液和LPG,存在严重的应力腐蚀开裂(SCC)、氢致开裂(HIC)和胺液腐蚀风险。筒体、内件、管口通常选用抗硫化物应力开裂(SSCC)的碳钢(如满足NACE MR0175/ISO 15156标准)、或更高级别的奥氏体不锈钢(如304L、316L)、双相不锈钢或镍基合金(如蒙乃尔),具体取决于酸性气分压、温度、胺液种类和浓度。结构设计需满足压力容器规范(如ASME VIII Div.1, GB150),并特别注意:

  • 入口分布器:确保气流均匀、平稳地进入分离空间,避免直接冲击内件或筒壁产生二次夹带和湍流。常用设计有旋流入口、挡板或分布管。

  • 足够的沉降空间:为重力沉降提供必要的时间和容积,减轻下游除雾内件的负荷。

  • 除雾内件的支撑与密封:保证内件在操作压力、温度变化及气流冲刷下稳固可靠,密封良好防止气流短路。

  • 液位控制与界面检测:精确控制胺液液位,防止液位过高淹没除雾器导致失效,或过低导致气体窜入液相出口。需选用可靠的液位计(如磁翻板、雷达)和调节阀。

  • 安全附件:压力表、安全阀、爆破片、人孔/手孔、氮气吹扫口等必不可少。
    操作参数直接影响分离效果。设计气速需低于除雾内件的最大允许气速(通常为液泛气速的70-80%),过高会导致液滴二次夹带;过低则降低处理效率。操作压力和温度需稳定在工艺设定值,波动过大会影响胺液物性(如粘度、表面张力)和气液相平衡,进而影响分离效率。定期监控压降是判断除雾内件状态的关键。新投用时压降很低,随着运行时间延长,胺液降解产物、固体腐蚀产物、盐类结晶或聚合物(胺液降解生成)可能在丝网或叶片上积聚,导致压降逐渐升高。压降异常升高是内件堵塞或污染的信号,需及时处理或清洗。

LPG胺液分离器的性能评估与维护是保障长周期运行的核心。关键性能指标包括:出口LPG中的胺液夹带量(通常要求低于5-10 ppm w/w,甚至更低),通过定期取样分析(如离子色谱法、比色法)检测;出口LPG的酸性气含量(H₂S、CO₂),虽然主要靠吸收塔脱除,但分离器失效导致胺液夹带也可能影响最终产品硫含量;分离器压降,监控其增长趋势;胺液回收率,评估分离器排出液相中有效胺液的回收程度。科学维护策略包括:定期检查与清洗,根据压降增长情况和运行经验,定期(如每年或每检修周期)打开分离器,检查除雾内件的堵塞、腐蚀、变形情况,并进行化学清洗(如碱洗、酸洗)或物理清洗(如蒸汽吹扫、水洗),严重堵塞或损坏的内件需更换;严格的液位控制,确保自动控制系统工作正常,防止液位异常波动;定期排污,排出底部积聚的固体杂质和油泥,防止堵塞排液管线;胺液质量监控,定期分析胺液浓度、酸气负荷、热稳定性盐含量、降解产物及固体悬浮物含量,胺液脏污是导致分离器内件堵塞的主要原因之一,劣化的胺液需及时净化或更换。

液化石油气胺液分离器,矗立于吸收塔与产品储罐之间,其角色虽不似反应塔般引人注目,却是LPG精制链条中不可或缺的“质量守门员”。它将物理分离的科学原理——重力沉降、惯性碰撞、表面聚结——融入工程化的容器与内件之中,默默履行着移除微小液滴、回收宝贵胺液、守护产品纯度的职责。在湿硫化氢与醇胺溶液的复杂环境中,其稳健运行直接关系到装置的能效、产品的合格率、设备的寿命与环境的合规性。从炼厂气分装置到天然气处理厂,从LPG储运基地到化工原料制备线,这台静默的容器以其精密的内部结构和严谨的运行控制,为清洁燃料LPG的品质铸就了最后一道坚实的物理防线,确保每一滴输出的液化气都纯净达标,为工业生产和千家万户的清洁能源供应贡献着无声却关键的力量。它是气体精馏净化流程中,对抗夹带、捍卫纯度的精炼守卫。

微信二维码

扫一扫,添加微信

热线电话:

0373-2626008 手机手机 17703817847 QQQQ 1047457551 微信微信 17703817847 邮箱邮箱 1047457551@qq.com 地址地址 新乡市牧野区宏力大道9号利菲尔特大厦
Copyright © 2025 利菲尔特(商标:新滤界) 版权所有    XML地图   豫ICP备18000213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