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资讯
News全球碳中和背景下,聚结器作为工业分离领域的“隐形冠军”,正通过跨界技术融合与场景创新,从传统能源领域向氢能、碳捕集等赛道延伸。与此同时,亚太地区凭借快速增长的工业需求和本土化替代趋势,成为全球厂商争夺的战略高地。
过去十年,聚结器的主要应用集中在油气、化工等流程工业,但随着技术适配能力的提升,其应用场景已悄然扩展到新兴领域:
氢能产业链
绿氢纯化:电解水制氢过程中,气体携带的碱液或水雾需高效分离。日本某企业开发的超疏水聚结滤芯可耐受80MPa高压环境,已应用于澳大利亚绿氢项目。
储运环节净化:氢气长管拖车和液氢储罐中,聚结器可去除颗粒物和油蒸气,避免燃料电池催化剂中毒。
碳捕集与封存(CCUS)
在燃煤电厂烟气胺法捕碳工艺中,聚结器用于拦截吸收剂雾沫,降低溶剂损耗。挪威Equinor的北极光CCUS项目中,定制化聚结模块使胺液回收率提升至99.5%。
半导体制造
高纯度电子特气(如六氟化钨)输送时,聚结器可滤除纳米级颗粒杂质,替代传统昂贵的气体膜分离技术。台积电已在3nm晶圆厂生产线上试用此类设备。
据Frost & Sullivan数据,2023年亚太聚结器市场规模达4.2亿美元,占全球份额28%,且未来五年增速(CAGR 7.2%)远超欧美(4.1%)。这一市场的特殊性在于:
需求分层明显:
中低端市场:印度、东南亚的炼油、纺织废水处理需求激增,价格敏感度高,中国厂商凭借性价比优势占据主导。
高端市场:日韩半导体、新能源汽车产业链要求设备符合JIS、KS认证,欧美企业仍掌握话语权。
政策催化国产替代:
中国“十四五”环保装备目录将高性能聚结器列为重点,中石油、万华化学等企业优先采购国产设备,推动苏州久尹、深圳捷晶等本土厂商市占率提升至35%。
行业竞争焦点已从单一材料升级转向“材料+数字”双轮驱动:
仿生学设计突破:
德国Filtration Group模仿鲨鱼皮微观结构开发的抗污染聚结滤材,使深海油气田设备的维护周期延长6倍。
数字孪生运维:
美国Parker Hannifin推出聚结器云端管理系统,通过实时流体动力学模拟预判堵塞风险,故障响应时间缩短至15分钟。
跨界技术融合:
荷兰Vopak公司与埃因霍温理工大学合作,将等离子体表面处理技术应用于聚结器,实现油水分离与杀菌一体化,目标市场为非洲离网油田。
尽管前景广阔,行业仍面临三大核心挑战:
降本压力:新能源领域客户对设备成本容忍度较低,厂商需通过模块化设计(如快插式滤芯)降低更换成本。
标准缺失:氢能、半导体等新兴场景缺乏统一技术规范,国际标准化组织(ISO)已成立工作组推进相关标准制定。
循环经济要求:欧盟《新电池法》强制要求锂电池电解液回收设备可拆卸设计,倒逼聚结器厂商开发生物可降解滤芯。
随着全球能源转型进入深水区,聚结器行业的“马太效应”或将加剧:
头部企业:通过收购补齐技术短板(如2023年3M收购静电纺丝技术公司,强化纳米纤维聚结器布局)。
创新企业:聚焦垂直场景(如加拿大初创公司SepSol专攻小型模块化核反应堆冷却剂净化)。
区域龙头:东南亚本土厂商可能借助RECP关税优势,掀起新一轮价格战。
从“工业配角”到“减碳利器”,聚结器行业的价值正在被重新定义。技术跨界能力、区域市场深耕速度和循环经济兼容性,将成为企业破局的关键。对于投资者而言,关注氢能、半导体领域的专用聚结器研发团队,或成下一个价值洼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