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资讯
News
更新时间:2025-10-30聚结器(Coalescer)作为工业分离技术的关键载体,正从传统油气、化工领域的“幕后设备”跃升为全球绿色转型的“明星工具”。其核心价值在于通过高效分离液体或气体中的悬浮颗粒、乳化液滴,减少能源损耗与污染排放,直接助力企业达成“双碳”目标。
数据印证热度:
据MarketsandMarkets最新报告,2024年全球聚结器市场规模已达15亿美元,2030年预计突破28亿美元,CAGR超7%(2024-2030);
中国、印度、东南亚等新兴市场贡献近45%的增量,工业污染治理与能源清洁化转型成主推力。
超浸润涂层:日本东丽公司研发的“仿生荷叶结构”涂层,使聚结器表面油水接触角达160°,分离效率提升30%;
陶瓷基复合材料:法国圣戈班推出耐高温(>400℃)、耐强酸(pH<1)的陶瓷聚结滤芯,打破化工极端工况瓶颈。
多层梯度流道设计:国内中科瑞阳开发的“蜂巢式”聚结器,通过流道分级实现高、低浓度流体的梯级处理,能耗降低25%;
紧凑型模块化集成:美国Schroeder Industries推出集装箱式聚结处理单元,可快速部署于海上平台或偏远矿区。
数字孪生+AI诊断:西门子与挪威Aker Solutions合作开发聚结器数字孪生系统,实时模拟设备老化、污染状态,预测维护周期;
区块链溯源:荷兰壳牌试点聚结器滤芯全生命周期区块链管理,实现材料来源、使用效能、回收处理的全程可追溯。
| 场景 | 技术需求 | 代表进展 |
|---|---|---|
| 氢能经济 | 高压氢气纯化(去除油雾、颗粒) | 德国Linde集团开发钛合金聚结器,耐受70MPa压力,纯度达99.999% |
| 碳捕集(CCUS) | 烟气胺液回收与杂质脱除 | 加拿大Svante公司采用聚结-吸附耦合技术,降低碳捕集能耗20% |
| 动力电池回收 | 电解液与金属颗粒分离 | 格林美联合清华大学研发超声波辅助聚结器,锂回收率提升至98% |
| 食品医药 | 无菌级乳剂、药液纯化 | 意大利SPX Flow推出316L不锈钢聚结器,满足FDA认证要求 |
美国Parker Hannifin:通过收购CLARCOR(2023年)补强油气领域聚结技术,形成“过滤-分离-回收”全链条方案;
德国Mahle集团:聚焦新能源汽车热管理系统,推出集成聚结器的电动压缩机油雾分离模块。
高端突破:江苏久吾高科“陶瓷膜聚结器”获沙特阿美订单,打破中东市场欧美垄断;
模式创新:浙江菲尔特环保推出“设备租赁+分离服务”模式,降低中小企业采购门槛。
全球聚结器相关专利年申请量超2000件,中国占比35%(2023年WIPO数据);
关键争夺点:纳米纤维制备(美、日主导)、抗污涂层(欧、中竞逐)、智能算法(中美并跑)。
中国《环保装备制造业高质量发展行动计划》将高效分离设备列为重点,补贴力度加码30%;
欧盟《碳边境调节机制》(CBAM)倒逼出口企业升级环保设备,聚结器海外订单激增。
技术卡脖子:高端纳米纤维膜、特殊合金烧结技术仍依赖进口;
标准缺失:不同行业(如氢能、核电)缺乏统一性能测试标准,制约产品通用性;
成本焦虑:小型企业难以负担智能化改造,价格战导致低端市场无序竞争。
跨界融合:聚结技术与膜分离、离心萃取、超临界流体等技术深度耦合,形成“分离技术矩阵”;
循环经济驱动:设备可拆卸设计、生物基材料应用推动聚结器全生命周期减碳;
服务化转型:头部企业从卖设备转向提供“分离效能担保+数据服务”的综合解决方案。
在碳中和的全球赛道上,聚结器已不仅是单一设备,而是工业流程绿色再造的核心节点。未来竞争将聚焦三大能力:材料原创力(突破物理极限)、场景洞察力(解锁新兴需求)、生态整合力(构建技术联盟)。对于中国企业而言,唯有攻克“高精尖”技术、深耕本土化创新,方能在全球绿色工业革命中占据话语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