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然气过滤器行业迎来发展窗口期 国产化与智能化成核心引擎
随着 “双碳” 战略深化与天然气基础设施建设提速,我国
天然气过滤器行业正进入高质量发展新阶段。数据显示,2024 年国内市场规模已达 85 亿元,同比增长 8.5%,预计 2026 年将突破 62 亿元(滤芯细分市场),2030 年有望攀升至 98 亿元,年均复合增长率维持在 12% 以上。
政策端持续释放红利,成为行业增长的重要推手。《“十四五” 现代能源体系规划》《城镇燃气设施升级改造三年行动计划(2024—2026 年)》等政策密集出台,一方面强制要求新建管网配备高效过滤系统,另一方面推动老旧设备更新换代,预计带动相关投资超 320 亿元。新版《天然气管道用过滤器技术规范》将过滤精度提升至 3 微米,压降要求降低 15%,并纳入智能传感接口标准,倒逼行业技术升级。
国产替代进程加速,打破进口依赖格局。当前国内高端滤芯渗透率约 40%,头部企业如新乡市过滤器集团、无锡飞翎等通过自主研发,实现纳米纤维、PTFE 覆膜等高端滤材国产化突破,产品已广泛应用于城市燃气、LNG 接收站、长输管道等场景,其中城市燃气与工业领域合计贡献超 70% 需求。随着产能向中西部天然气主产区延伸,国产设备在中低压场景市占率已超 70%,预计 2030 年高端市场渗透率将提升至 65% 以上。
技术创新驱动产业升级,智能化与多功能化成为趋势。传统单级过滤逐步向多级复合过滤演进,集成物联网传感器与 AI 算法的智能过滤系统开始试点,可实现压差实时监测、寿命预测与远程运维。同时,为适配氢能混输等新兴场景,兼具吸附与过滤功能的定制化产品快速迭代,过滤效率向 99.9% 以上、使用寿命向 2 万小时迈进。
市场格局呈现 “低集中、高分化” 特征,CR5 不足 35%,但具备核心材料研发与系统集成能力的企业正加速扩大份额。随着行业标准完善与技术门槛提高,产业链协同将聚焦本土高性能滤材供应链建设,“产品 + 服务” 的全周期合作模式成为主流。未来,在天然气消费持续增长与基础设施投资加码的双重驱动下,具备数字化服务能力与规模化制造优势的企业将引领行业高质量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