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资讯
News
更新时间:2025-10-30国内航空煤油过滤分离器行业形成三大特色产业带,各有侧重。长三角地区依托民航枢纽优势,主攻高端民用市场,上海临港产业园聚集 20 余家企业,研发的 SAF 适配型设备占全国市场 45%,上海滤净科技产品更进入空客供应链。
珠三角地区聚焦智能化升级,深圳企业推出的 5G 联网过滤分离器,可远程监控运行状态,在顺丰航空等货运航司渗透率达 30%,2025 年上半年产值突破 8 亿元。环渤海地区则深耕军用领域,沈阳航空企业研发的耐低温 - 55℃设备,批量配套军机,占国内军用市场 60% 以上份额。
企业通过跨国合作破解技术瓶颈。中材科技与德国科德宝共建联合实验室,研发的新一代芳纶聚结介质,过滤精度达 0.5μm,较国产传统材料提升 1 倍,预计 2026 年量产,可降低高端材料进口依存度 40%。
国产设备也加速出海,在 “一带一路” 沿线,中油科恩为印尼雅加达机场定制的耐高湿过滤分离器,故障率较当地原有设备下降 60%,已签订三年供货协议,带动国产设备出口额同比增 35%,2025 年预计突破 12 亿元。
低空经济催生新机遇,安徽通航产业园企业研发的微型过滤分离器,体积仅为传统设备 1/3,适配轻型运动飞机,已获国内 5 家通航公司订单,2025 年相关市场规模预计达 1.2 亿元。
炼厂改造需求同样旺盛,国内 20 家炼厂启动航煤装置升级,带动过滤分离器采购量同比增 25%,山东京博石化采用国产设备后,航煤净化成本降低 15%,年节省费用超 800 万元。
当前行业面临区域技术协同不足、海外认证周期长等问题。但随着长三角与珠三角技术共享平台落地,及中企加快获取欧美适航认证,预计 2026 年区域间技术转化效率将提升 30%,国产设备全球市占率有望从 8% 升至 13%,推动行业高质量发展。